乾昌酒业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90年),距今已经有117年的历史,在这百余年中,乾昌酒业的发展是和湖州的百年近代史紧密相关,它几度的沉浮,也见证了江浙一带的工商业发展历程,过去它坎坷曲折,今天它励精图治,未来它光明辉煌。
壹 1890年 百年乾昌启航
浙江省湖州市——这里是中国近现代最富庶的地方。一个小镇上被时人誉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商人们靠经营丝业,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他们的财产达到 6000万到8000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7000万两左右。这里也是当代江南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它的国土面积5818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06%,人口257万,占全国的比例是0.2%,但它曾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丝绸,被誉为丝绸之府;曾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淡水鱼,被誉为鱼米之乡;曾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竹子,被誉为中国竹乡。
这里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世界丝绸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是史前农业最重要的发祥地,农耕文化在这里最早用石犁得到耕耘;它是世界渔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四大家鱼在此最早告别野生状态;它也是世界人工培育珍珠的发祥地,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重要发祥地,还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方。
这里出了居“文房四宝”之首位的工艺极品——湖笔,自古以来就以“湖颖之技甲天下”而闻名于世。发展到今天,其神韵两千年不减,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里是中国产品最早获世界博览会金奖的地方:早在1851年的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湖州辑里丝就作为中国参展的惟一产品,获得金银奖各一枚;在1915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湖州丝绸精品又跟茅台酒一起获得金奖; 1929年,湖州的知名人士还自筹资金,举办了轰动世界的首届西湖博览会,吸引了2000万人前来参观。
这里是中国保存中西合璧建筑密度最大的地方,它那些至今仍然完整的园林让欧洲的建筑师们不辞万里来观仰他们祖先的建筑风骨,有几位法国人竟然是跪着观赏的。这让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专家叹为观止,更以“大宅门”文化特立独行于江南园林之间。
这里还完好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立交桥”,今天仍在使用。此外,它的古城古关古巷、莫干山的石头别墅,都有罕见的历史价值。 这里的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是反映抗战史的、除延安以外全国保存单体建筑最多、面积最大的革命旧址群。
这里既出了古代的产业巨头沈万三,也出了近现代的张静江等一大批驰骋上海滩和海外的产业大亨,被誉为“远东第一楼”的上海国际饭店,就是湖州的银行家建造的。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是湖州人创办的,到欧洲去办第一家中国公司、开商行的也是湖州人。 这里既出了沈迈士、杨光泩、钱壮飞等近现代为民族国家利益不惜生命的民族英雄,也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海空卫士”王伟、“人民卫士”沈克诚等当代英模。 这里也出了沈约、赵孟 、俞樾、戚蓼生等古代的大学者,又出了俞平伯、赵紫宸、沈家本等现当代学者,可谓文脉相承。这种传承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素质和精神的传承。革命先烈陈英士,至今铜像还矗立在西湖边,这里还出过陈立夫、陈果夫二兄弟和戴季陶,他们是国民党的元老,号称“国民党教父”,晚年陈立夫积极提倡“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并提出对大陆经援方案,期望为统一事业做出贡献。陈氏家族还在乾昌酒业有一份家业,在陈立夫90岁高龄时还为乾昌酒业题写厂名,可见他对家乡的涓涓之情。
我们寻找到乾昌酒业是在2005年末,当时我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又有一个百年老字号被找到,在我们队伍中又多了一员,它们是国家的财富,是中国工商业的名片,我们几次来到它们厂,访问和采访,我们为它们的百年风雨历程而心酸和骄傲……
乾昌酒业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90年),距今已经有117年的历史,在这百余年中,乾昌酒业的发展是和湖州的百年近代史紧密相关,它几度的沉浮,也见证了江浙一带的工商业发展历程,过去它坎坷曲折,今天它励精图治,未来它光明辉煌。
贰 创始人沈镜轩与乾昌酱园
清朝末年,靠水上运输渐渐积累了资本的湖州北门外荡湾村沈家,传到沈镜轩一代,已经颇具实力。沈镜轩又名沈晋恩,字锡蕃,又字进阶,国子监生出身,赏戴花翎同知衔。沈经营实业有方,涉足金融粮食酿造等行业。清末曾任湖州商会协理钱业会馆监造。并于1910年湖州横塘筑沈氏义庄,建鷖亹别墅和赋竹山庄,后其子又加以扩建,为江南园林增添了一颗明珠(今“莲花庄”大部)。1911年7月与沈谱琴、钱恂等湖城名流发起成立湖州尚武分会以培养革命力量,任副会长,为湖州光复作出了贡献。
1890年,沈镜轩整合了旗下的经营实体,并收购了位于现湖州西门下塘的“施益顺”酱园,注入大量资金,加以扩充改造,更名为“乾昌酱园”,凭借雄厚的实力与潜心经营,从酿造黄酒、酱油、生产酱制品开始,迅速发展成为湖城有名的商号。
沈镜轩之子沈田莘,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曾任职清廷,民国时代历任军政各职。他不满足于仅在湖州发展实业,把目光放在了上海。1922年前后,在上海创办了“德和缫丝厂”、“德和丝织厂”(电力丝织机)等企业,曾任“上海市电机丝织厂同业工会”第一任会长;1924年6月,与张静江、陈果夫、潘公展等湖州旅沪37人发起成立同乡会组织“湖社”,任执行委员会主席;1930年、1934年、1936年分别当选为“上海总商会”第一届、第三届、第四届监察委员。沈田莘还善书画,1940年—1948年曾任上海“清远艺社”(书画团体)社长。他沪、湖兼顾,乾昌的重大事宜均由他决策。直至解放初的1951年11月1日的湖州市工商业登记申请书中,乾昌酱园的出资人仍为沈田莘。
沈家父子在经营乾昌酱园时,倾注了大量心血。首先他们广泛收罗人才,建立了业务精通、恪守职责的管理队伍。例如,曾为沈田莘家庭教师的陈勤士(国民党元老陈果夫、陈立夫之父,清光绪十三年秀才,曾任吴兴县商会会长,浙江典业银行董事长,抗战时在重庆任“国民参政员”,战后被选为全国工商界产生的“国大代表”,1961年病逝于台湾)长期担任沈氏义庄及乾昌酱园的总管帐房。又如蔡虚抱,1918年进乾昌,不久便担任经理,主持日常工作,直至1956年7月公私合营,从事工商业四十余年,是当时湖州酱酒业说一不二的人物,曾任吴兴县酱园业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等职。其次,对职工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视,吸收学徒时,都要经过经理的认真面试,看其是否诚恳老实、吃苦耐劳、聪明伶俐,作风正派。进店之后,首先进行业务培训,一般的学徒,每天都要安排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来学习文化业务知识和练习毛笔字、打算盘等基本功,每个月还要到作坊去跟师傅学习酱、酒等生产工艺,使每个人都能“下作坊上店堂”,然后根据情况加以任用。对店员的服务态度要求尤其严格。店堂内高挂的“诚信处世,仁厚待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匾牌,是店员的行动准则,店里还有具体的规章制度,而且奖罚分明。
资料链接 乾昌酒业创始人沈镜轩父子
沈晋恩:字锡蕃,又字进阶,号镜轩。国子监生出身,赏戴花翎同知衔。清末于湖州横塘筑鷖亹别墅,为其时名园。宣统年间任湖州商会协理,并于宣统三年(1911)7月与沈谱琴、钱恂等湖城名流发起成立湖州尚武分会以培养革命力量,任副会长,为湖州光复作出了贡献。
沈泽春(1884-?):字田莘,晚号公粹,别署蘋翁,以字行。近代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曾任外交部苏州交涉员、苏州关监督等。1924年6月,与张静江、陈果夫、潘公展等湖州旅沪37人发起成立同乡会组织“湖社”,任执行委员会主席。沈氏义庄由沈田莘扩大鷖亹别墅而成。
沈氏家族自明代嘉靖年间沈昂始,世居湖州府乌程县北门外八十庄荡湾村,自称“苕北荡湾沈氏”。今存《吴兴沈氏家谱》(不分卷),由沈晋恩修于清光绪甲午年(1894),为少数存有家谱至今的湖州沈氏族支,藏于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编号JP616)。该族长期以经商为业,至第八世沈和家业渐大,第九世沈煌创建族祠,并始修族谱。至十一世沈晋恩完成族谱修纂,并规定字辈自十一世始依序为“恩泽诒谋,承家惟敦,享友显扬,济美华国,端贵忠良”,周而复始使用。该族大体自第十世开始,与道光十八年(1838)状元钮福保家族、道光二十四年榜眼周学濬家族、晚清著名藏书家陆心源家族等湖州名门通婚,表明其时已跻身望族之列。
沈镜轩:钱业会馆营造监事。当时著名的钱业经理人士。
陈其业(1870-1961):字勤士,陈果夫、陈立夫之父。曾任吴兴商会会长,多次参与工商业的借贷协助工作。
陈其采(1879-1954):字蔼士,吴兴人。曾任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1931年起任国民党首任主计长,期间兼任中国银行董事长、交行代理董事、中国农民银行常务董事。
吴鼎昌(1884-1950):民国十大银行家之一,原籍湖州,生于四川,1910年自日本学成回国任大清银行总务科长,江西分行总监,辛亥革命后,负责大清银行的改组及中国银行的筹备;1917年起创办金城银行(天津),并兼任盐业银行总经理;1921年发起促成盐业、金城、大陆和中南银行联合经营,创立“四行储蓄会”,任主任,其业绩一度居全国金融业之首;1935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长,从此成为蒋介石政府的重要智囊人物,新政学系首领之一。
钱永铭(1885-1958):字新之。湖州人,民国十大银行家之一,1917年起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经理,1926年起多次代表江浙财团资助蒋介石,后任蒋政府财政次;抗战期间及之后任交通银行董事长,他与四大家族及杜月笙关系密切。
辛亥革命前,乾昌产品已远近闻名,行销江、浙两省,职工已有六、七十人,当时政府曾授予“青龙招牌”、“官酱园”等荣誉。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乾昌酱园也不能幸免于难。员工逃难的逃难,下乡的下乡,企业奄奄一息,几近倒闭,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复苏过来。
抗战后期,乾昌逐渐复苏,重新进行了规划,并根据湖州农村水网交通发达的特点,在湖州郊区农船进城的集聚地,把前店后坊的酱酒油、米行、碾米厂等进行组合,分别设立了乾昌北号(在北门潘公桥堍)、乾昌东号(在骆驼桥堍)、乾昌南号(在南门外北埭),总部仍设在西门下塘即乾昌西号。各号可做酱、酒、油、粮食等大小批发,但生产作坊及碾米厂等仍由总号管理。这种格局极大地方便了湖州城四郊农村的需求,加上货真价实、服务周到,使乾昌的市场变得更为广阔牢固。不久又在江苏省苏州市开设了分号,成了苏南市场的中转站。此时的乾昌重拾辉煌,在江浙一带,已颇具名声。
1951年沈田莘已有68岁,身患中风,其子女留学国外后定居沪上,不再继承父业,乾昌诸事由总经理蔡虚抱主持,以维持局面为主,当时黄酒的年产量为18000市斤左右。 1956年7月,国家公私合营政策开始实施,以乾昌酱园为主,合并老酒坊“乾大洽”、“永源春”及“立新酒药厂”,组成公私合营湖州酒厂,专门生产黄酒、白酒、配制酒等酒类产品。当时共有五个工场和办公室,分布在全市各地,1965年全部集中到西门下塘。1960年地方国营荻港酒厂併入,企业规模渐渐扩大。1969年开始生产酒精,文化大革命初期成为地方国营企业。
改革开放之后,企业获得了新的活力,各种技术人才纷纷调入,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1982年上马了5000吨黄酒项目和5000吨啤酒项目。
1992年4月1日,为适应市场变化,湖州市政府将湖州酒厂一分为二,其中黄酒、白酒、花色酒部分重新启用“乾昌”字号,名为“地方国营乾昌酒厂”(第二名称“湖州酒厂”)。同年十二名原“乾昌”老员工来厂进行了座谈,回忆了历史(大多已七十多岁)。远在台湾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时年九十多岁,破例为乾昌题写了厂名。
1998年3月,因湖州老城区改造的需要,企业整体搬迁到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址。2001年3月2日改制为湖州乾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叁 百年字号 重焕青春
解放初,全厂用水均靠工人肩挑手提,从门前河中取用,后来装了一台水泵,算是全厂惟一的机械设备。蒸饭用的是土灶木甑,滤酒用的是木榨机加石块,扁担、洋撬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
1980年之后,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尤其是黄酒生产,使用了不锈钢立式蒸饭机、空气压滤机、棉饼精滤机、管道式煎酒器。加热全部采用蒸汽,而且打破了黄酒一直以坛装为惟一包装的格局,开始引进自动洗瓶机、灌装机、压盖机、贴标机、薄板杀菌机等先进设备,大量生产瓶装黄酒。接着又引进了自动袋包装机,开始生产袋包装黄酒。全方位满足市场的需求。
改制后,企业围绕“百年乾昌、诚信为本、弘扬传统、创新发展”的宗旨,发掘传统的企业文化,发展独特的传统工艺,引进现代工艺技术与设备,加大了产品品牌与企业形象的建设力度,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坚持诚信经营,全部黄酒采用大米酿造(这样的企业目前为数不多)受到消费者热情推崇,企业内部管理不断登上新的台阶。在2004年白酒生产许可证国家审核与2006年黄酒市场准入(QS)国家审核、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检评中,经过严格而全面的检查考核,均在本市首家一次性通过,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成为市内的示范样板。
目前,企业具有15000吨传统黄酒,5000余吨白酒、花色酒的生产能力,有三条自动化瓶装生产线和一条自动化袋装生产线,更先进的硅藻土过滤机代替了棉併过滤机,能用管道的地方,均采用了管道化输送。原酿黄酒生产能力与解放初相比,提高了近100倍。从业人员200余人,其中有教授、高工、全国黄酒专家委员会专家、省级评酒师、各级酿酒技师等技术力量。2000年开始成为全国黄酒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州市酒类协会会长单位、浙江省知名商号、全国食品安全百佳示范单位。继脉舒系列酒之后,近期还开发了“乾昌虫草系列酒”、“百年乾昌系列酒”、“乾昌好酒系列”、“低聚糖酒系列”等新产品,先后获得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全国黄酒优质奖、省农博会优质奖等荣誉。2007年1月,乾昌产品被省消费者协会列入推荐商品,产品畅销江、浙、皖、沪等地,百年老字号焕发了青春。
肆 精料精工 足料足时
湖州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秦时有乌巾、程林二氏善酿,秦改菰城为乌程县,以二氏命名,后人称乌程酒,这在全国绝无仅有。明清时期,城镇有酿酒作坊,民间原酿遍及乡村,酿酒业在湖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如何使乾昌黄酒在众多黄酒中脱颖而出,是从创业之初开始,历代乾昌掌门人最为重视的问题。
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酒。要酿造出高品质的黄酒,对水的要求是很高的。从创业之初,乾昌酿造黄酒,就十分讲究用水,根据不同品种的黄酒,选用太湖水或者天目山的泉水。至今,乾昌酒业依然遵循古法,坚持采用好水酿好酒,再加上独特的工艺流程,使得乾昌黄酒也秉承了传统的醇厚风味。
上世纪三十年代,乾昌酒坊生产黄酒,延用传统酿造方法,即将糯米过筛、浸渍、蒸饭、淋水、拌入菌种、落缸、开杷、带糟发酵、再经榨酒、澄清、煎酒(灭菌)、装坛,用陶土坛储存作成品酒进仓陈酿,但传统工艺因受各种条件限制,产量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在众多黄酒中,显示不出乾昌酒坊产品的特点。当时沈田莘就要求蔡虚抱让黄酒师傅在工艺上动脑筋,不惜工本,突出乾昌酒的口感特色。蔡虚抱本人对黄酒生产十分熟悉,他多次向黄酒师傅讨教,又分别召集绍兴师傅、宁波师傅总结各自的操作特点,琢磨工艺改革的方向,发挥各自的专长,酿出样品进行反复比较。经过多年的摸索试验形成了具有乾昌特色的黄酒工艺和相对固定的配方,配料基本上以糯米、麦曲、酒母、浆水、水等组成(具体数量及比例,尤其是糯米与酒母,须由老师傅根据糯米质量、存放时间及酒母的发酵性能和酒的品种等来决定,传承下来的配方有的已加以改进)。按照“精料精工,足料足时”的原则,用好料、用足料,发酵时间充分,工艺独特,最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
其中许多操作细节,都有乾昌自己的特色,是提高黄酒品质的工艺保证。比如“摊饭”与“落缸”环节,乾昌酒有自己的操作工艺,具体的方法步骤,形成了一套工艺,叫“轮缸工艺”(属商业机密),这套工艺在保障黄酒正常发酵,提高酒的内在质量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解放前,乾昌酒业把重点放在高薪聘请酿酒师傅,精选大米等原料,投料量足,酿造时间充分,陈化后精心勾兑等环节上。由于严格做到了上述要求,加上采用乾昌自身的操作习惯,使乾昌黄酒具有独特的风味,此时的乾昌黄酒以醇厚取胜。产品以传统的加饭、善酿、元红和普通黄酒为主。
与一般酿酒作坊比,乾昌酒坊的用料有自己的优势,因为有乾昌的米行作为后盾,常将色泽乳白、颗粒饱满精白无糠秕、碎米的当年上好糯米,成熟的红皮小麦等供自己的酒坊作为酿酒原料,而且用水十分讲究,只用太湖水或天目山泉水(根据品种而定)。在这个基础上,根据长年实践而定的配方进行投料,在原料上保证了酒的上乘质量,再加上乾昌独创的“轮缸工艺”,在保证下缸品温、物料的均匀分布、糖化和发酵的均衡进行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酒坊十分重视麦曲的生产、糖化发酵剂的生产和使用,工艺要求严格,筛选科学(属商业机密),菌种性能越来越好。这一切使乾昌元红、乾昌加饭等黄酒产品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明显鲜爽滋润、醇厚馥郁,而且香味弥久独特,饮过之后,余香绵绵,饮惯之后,欲罢不能。
当时,浙北、苏南,凡婚丧喜事或建屋上樑、新船下水等庆祝活动,以用乾昌黄酒为贵。农村中婚迎嫁娶,常在船头放上二坛系着红绸的乾昌黄酒伴以欢庆锣鼓,营造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乾昌酒坊的配方、工艺、菌种为日后乾昌酒的上乘品质奠定了基石。解放后,由于政府的重视,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开发的新产品,都是在原有配方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生物工程进行,使乾昌黄酒醇厚香浓的特色,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而且增强了营养保健的功能,引领了现代消费潮流。
五十年代以后,先进的操作工艺与优良的菌种逐渐推广,加上立新酒药厂并入,企业开始自己生产根霉,这是一种优良的黄酒糖化发酵剂,能提高黄酒的品质与出酒率,使用和保存都很方便,做根霉的沈进德师傅(高级酿酒师)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酿酒的科技刊物对此进行了宣传介绍,有很多兄弟单位前来购买,长年使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保健领域不断被得到开发,不少科技人员把目光投向了对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酿酒行业。乾昌酒业也跟随市场潮流,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始开发相关新产品。
1990年,酒厂以解放军空军科研机构多年研究成果为基础,企业以生化教授为首的研发小组与学校联手,开发、研制不加任何药物、口味比原酿进一步改善,而且具有明显调节血脂、胆固醇、抗衰老等功能的磁处理酒——脉舒酒。
新开发的酒(包括黄酒和白酒)通过了90只Wistor成年雄性大鼠的动物试验、90人(男78人、女12人、25-70岁)的人体饮用试验,又在浙江医院和湖州第一医院进行了61人的临床试验,97年又在浙江医院作了进一步的(增加胰岛素和SOD等项目)临床试验,98年经浙江省防疫站进行了功能试验。证实脉舒酒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血糖及脂质过氧化物中的共扼双烯和尿素N、MMS与丙二醛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一般的黄、白酒组。人的饮用试验结果也与此相一致。由空军卫生部组织鉴定的意见是“该项目设计合理、方法科学、资料齐全、数据可靠、经查证明填补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空白,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1990年,脉舒酒的开发被列入(1990—1995)中国黄酒记事。1994年和1996年、1998年、2000年,脉舒金酒、脉舒醇酿接连获得“中国黄酒行业优质奖”。
脉舒系列酒投向市场后,立即受到有识之士的欢迎,并逐渐增加了消费者队伍,成为企业重要的拳头产品。
冬虫夏草是我国特产的名贵中药材,含有虫草素、虫草多糖等成份。这些成份使冬虫夏草具有补虚损、益精气、改善微循环、止咳化痰、增强免疫调节等功能。在目前国际上抗癌、抗辐射、抗肝炎、预防缺血性心脏病等研究中,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途,是竞相研究利用的对象。
低聚糖是一种很好的保健功能因子,可延长机体供能时间,增强机体耐力,并能克服人体由于一系列原因而出现的血糖降低、体温升高、脑功能紊乱等生理上的变化,促进人体内双歧杆菌的有效增殖,增进人体健康,是国际上公认的第三代功能因子。
近几年来新的乾昌人摸准了消费潮流的脉搏,在乾昌老秘方、老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开发了“乾昌虫草系列酒”、“乾昌低聚糖系列酒”、“乾昌好酒系列酒”、“百年乾昌系列酒”等新品,在黄酒向现代保健功能方面跨出了一大步,同时进一步突出了乾昌黄酒产品醇厚清爽、香味悦人的独特风格,其略带鲜甜的口感,精美时尚、文化内涵丰富的包装,深受苏、浙、沪等消费者欢迎,中国食品质量报、苏州日报、吴江日报、南通日报及本地媒体曾对此进行了连续报导。在省农博会亮相后被竞相争购并获奖,还多次被湖州市人民政府选为迎宾用酒。
伍 企业文化:百年乾昌、诚信为本、弘扬传统、创新发展
自清朝末年投入酿造黄酒、酱油、生产酱制品开始,老字号乾昌酒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作坊,发展成一个名闻江浙的著名企业,具体很深的文化底蕴,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
沈镜轩极具商业头脑,不但善于经营,更善于用人。他经用的几任经理,都是业务精通,兢兢业业的实干家。尤其是第三任经理蔡虚抱,任职长达二十多年,直至解放之后公私合营。历经风风雨雨,对乾昌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店内规章制度十分严格,对提高员工的素质十分重视,一般的学徒,每天都要安排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来学习文化业务知识和练习打算盘等基本功,对多种业务工作都有具体的要求,然后根据实际表现加以任用。对店员的服务态度也要求甚严,禁止短斤缺两、态度粗暴。店堂内高挂“和气生财”、“童叟无欺”等匾额,措施上也做得十分到位。
同时,从创始人沈镜轩开始,乾昌上下都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在提高产品内在质量上,狠下功夫。花重金雇请了有多年酿造经验的老师傅把关,原料进场要求相当严格,工艺精细,一丝不苟。从投料到成品,每一阶段都有把作师傅严密把关。作场墙上写着“精料精工,足料足时”八个大字,要求精选原料、精细操作、投料足量、发酵足时,禁止偷工减料、简略工艺。黄酒生产有自己的独特工艺,酿好之后,封坛一年以上再由勾兑师傅兑好后出售,酱类产品讲究“香味悦人、咸淡可口”。那时沈镜轩开设的元昌米行(后来划归乾昌)是湖州三大米行之首,总是把最好的米和黄豆留待生产黄酒与酱品,这一措施为保证乾昌的产品质量奠定了物质基础。不久,乾昌酱园的产品以“货真价实”而远近闻名,畅销江、浙二省。当时官府曾授于“青龙招牌”、“官酱园”等荣誉。
重新组建的乾昌酒厂,特别是改制之后,更是继承了老字号的传统,发奋图强、艰苦创业,严抓管理,竭尽全力提高产品质量。
乾昌酒厂以“百年乾昌、诚信为本、弘扬传统、创新发展”为宗旨,制订了六项具体的质量目标,设立了质量管理负责人,在全企业建立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2005年11月1日,发布了企业质量手册,在培养全员质量意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日常生产中,以质检科为中心开展工作,特别重视原辅材料进厂的把关。要求采购的原辅材料必须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必须向供货方索取相关批次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属于实行生产许可证的产品,还要索取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包括自来水在内,都要有相应的化验单。进厂物资如在入库验收中发现有什么问题由质检科裁决,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进厂。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关键工序的工艺指标是否到位,计量是否准确,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质量检查员每天巡视在生产第一线,进行观察检查,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还未造成后果的时候。配有四名化验员的化验室,是半成品和成品质量的理化指标检验机构,他们按照有关生产标准认真执行“不合格产品不出厂”的铁律。
酒类成品的优劣,不仅决定于理化指标,还决定于感观,特别是口感。每个品种勾兑之后,由勾兑员、车间主任(黄酒品评高级研修班专业)进行品尝,符合配方要求才能投放生产(在理化指标合格的前提下),重要的酒,需由总经理、国家黄酒专家委员会委员(省级评酒师)亲自品尝、再下结论。
由于企业以“食品安全”为核心的全面质量管理抓得十分有成效,所以企业内部管理不断登上新的台阶。在2004年白酒生产许可证国家审核、2006年黄酒市场准入(QS)国家审核、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检评中,经过权威的、严格的考核,均在本市获首家通过,并成为市内样板。
2005年9月,企业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浙江省知名商号”。
2006年7月,企业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
2006年9月,企业被国家工商局等五部局认定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
同年,乾昌产品被浙江省消费者协会列入2006.1-2007.12推荐商品。企业目前是中国黄酒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州市酒类协会会长单位。
“诚信”是乾昌酒业的历史传承,也是当前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乾昌品牌的信誉所在,我们应该加以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时期谱写新的内涵。
当前,放在企业面前最现实的一个事实是,市场上大量的袋装酒和部分瓶装酒都不是原酿黄酒,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配制黄酒或全部是配制黄酒,厂家这样做可以获得相当利润。但是乾昌酒业坚持诚信经营,全部黄酒均采用大米酿造(这样的企业目前为数不多),对于年产高达一万吨左右的原酿黄酒产品,虽然承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换来的却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消费者的信任。
由于企业在新技术、新工艺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品内在质量得到保障。但是,诚心诚意的听取消费者的意见,仍然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公司有客户座谈会制度。从产品开发、产品质量、广告宣传、营销服务等多方面,征询社会反馈、谋求诚信服务。加上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制度,如客户有质量问题的反馈,质检部门当即会作出明确答复或赶赴现场进行解决,如果不是厂方原因造成的,会作出详尽的解释,确定不了的带回厂研究分析,举一反三,防止类似情况再现。让客户理解和满意,是企业诚信经营的重要一环。
坚持“诚信”,也给乾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随着乾昌品牌知名度的日益提升,乾昌产品的覆盖面也迅速扩大、销售日益增长,尤其是最近开发的新颖黄酒,销售额比去年增长了13.66%,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诚信”是企业立足之本。我们应该在历史的基础上,用敏锐的眼光和改革家的魄力,弘扬优秀的历史传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励精图治,创新发展,使企业不断焕发青春。
陆 见证乾昌历史的老职工
2007年3月,我们前往这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采访了一位见证了乾昌几十年风雨历程的高级工程师——施韻勤。
施老师傅今年已是72岁高龄了,但看上去依然是精神矍铄,给我们讲述了许多乾昌酒厂的历史。
施师傅是1947年进入乾昌的,当时乾昌酱园规模已经比较大了,除了总园之外,还有在东门的东园,北门的北园,经营黄酒、酱油、米行等生意。施师傅便是进入乾昌北园做了学徒,他拜的先生就是当时的总经理蔡虚抱。
施师傅说,当时他有20多个师兄弟,都在门店里当学徒。按规矩,学徒要做满三年才能出师,刚开始做的都是店内的琐碎工作,比如早上天没亮就要起来,在营业之前把店堂、柜台和先生的办公室都打扫干净,做好开门迎客的准备,白天就在店里帮买东西的客人打包装好,同时学习怎么样接待顾客,怎么做生意。等三年出师之后,才能慢慢担任其他工作,在店里当个小职工,不用继续做零碎工作,直接开始接待顾客、卖东西。他说,店里的管理很严,如果学徒犯了大错,或者品行有问题,就会马上被辞掉,因此人人都很用心。
1949年解放以后,施师傅进了乾昌的米厂工作,这里离原来他学徒时的北园很近。他在米厂一直管理米、谷分级的事务。施师傅深有感触地说,乾昌酿造黄酒,最讲究“精料精工”,用来酿酒的原料大米,都是选自己米场内最好的。他在米场时,每年都会与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起,将最能酿出好酒的米特别分级出来,送到酒坊用作原料。
1954年,施师傅离开湖州到浙大求学,之后留在杭州,直到1963年才回到湖州。当时,乾昌已与湖州其他几家老字号一起,合并成了湖州酒厂,直到90年代后才又恢复了“乾昌”字号。施师傅说,乾昌的黄酒在湖州是最有名的,在江浙一带和太湖领域销量很大。
乾昌黄酒之所以备受欢迎,与其自身的品质是分不开的。施师傅说,乾昌人从字号创立之初就坚持做生意以诚信为主,同时在黄酒酿造上,秉承“精料精工,足料足时”的原则,所有的原料都由自己提供,而且黄酒酿好之后,都要在仓库总陈放几年后才出售,酒味更加香醇。
柒 后 记
从清末时创建的小小酱园,历经百余年风雨坎坷,到现在重焕青春的乾昌酒业,这个老字号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从最初“精料精工,足料足时”的祖训,到现在新时代企业“百年乾昌、诚信为本、弘扬传统、创新发展”的文化精神,乾昌人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同时,积极创新,使这个老字号走上了一条光明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