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芝斋——溶百年珍味
发布时间:2008-08-19 阅读次数:620
|
说起粽子糖、贡糖,苏州人会很自豪地推荐“采芝斋”这个百年老店。今天来到苏州观前街,很容易找到采芝斋,因为它的文化特征十分明显。这是一座粉墙黛瓦、雕栏画栋的临街楼房。由清代探花费念慈书写的“采芝斋”店名俊雅古朴,店名两边写着“同治始创,百年老店”8个大字,门口一幅对联:“采万物灵芝,溶百年珍味。”走进方方正正的店堂,仿佛进入了一座小型的苏州园林。一扇扇花窗,一重重挂落,到处是匾额、楹联。正对大门的墙上是名家绘制的“采芝图”:一位仙翁手持拐杖,提篮中装着灵芝仙草;另一位仙翁肩挂装有灵丹的葫芦。店堂里高挂着“贡糖”、“半爿药材店”的招牌,回荡着婉转动人的苏州评弹。售货员们身着具有浓郁苏州水乡特色的服饰,操着一口又甜又糯的吴侬软语,对顾客特别殷勤。
“采芝斋”创办人金荫芝,原籍河南,娶妻谢氏。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500个铜元为本,购置简陋制糖工具,在今观前街73号处设摊,摊上挂一“家住玄都东洙泗巷口小糖摊”的牌子,并无店号。夫妇当街熬糖、剪糖,因形似粽子,名为“粽子糖”,相传其法源于谢云山、故又称“谢家糖”。光绪十年(1885年),摊附近有采芝斋古董店甬籍老夫妇,见金备受风霜之苦,愿让出一间门面供金租用,乃改摊为店,扩寺经营,因为摊位常年摆在采芝斋古董店前,所以大家买糖时就会说“到采芝斋买糖去”。后来生意越来越好,金家盘下了采芝斋店面,索性不更名就将糖果店起名“采芝斋”(民国时期,“采芝斋”还将门面开到了阊门西中市,至今遗址尚存)。
光绪年间,苏州织造署选点吴门名医曹沧洲为慈禧太后诊脉,曹随带采芝斋贝母糖(含川贝)进奉助药,慈禧病愈后大加赞赏,贝母糖被列为贡品,采芝斋便在店堂悬起“贡糖”市招,从此采芝斋的贝母糖从不值钱的小东西,成了大红大紫的治愈太后病症的秘制贡品。
此后,采芝斋便做了一块黑漆金字、四周雕有环龙的“贡糖”牌子,高悬店中以事宣扬。后又绘制“采芝斋”作为商标,图中寿星二,一持杖作上山采药状,一肩挂葫芦,暗示该店糖果有“药疗”作用,加以产品中含有桔皮、甘草、半夏之类,故采芝斋有所谓“半爿药材店”的说法。因此生意越做越好,至19世纪20年代末,“采芝斋”已是资力雄厚、名闻遐迩的糖食店。此外,金家各房又先后在观前街开设“悦采芳”、“悦采芳”分号、“采芝春”、“广芝斋”等糖果号,并在上海、常熟设分店3家。
“采芝斋”的产品是传统苏州风味的茶食小吃,口味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产品多以松仁、核桃仁、杏仁、瓜仁、芝麻等天然果料主要原料,辅以天然花卉为香料,精工细作加工而成。产品讲求色、香、味、形俱全。“采芝斋”的传统产品分为苏式糖果、苏式糕点、苏式炒货、苏式蜜饯、苏式成味5大类,300多个品种,1000多个包装。其中松仁糖、粽子糖、虾籽鲞鱼、虾籽酱油、奶油瓜子、枣泥麻饼、芝麻酥糖等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苏州特产。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以采芝斋的脆松糖、轻松糖、软松糖招待国际友人,采芝斋的苏式糖果也因此被誉为“国糖”。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光临采芝斋的国际贵宾更是比比皆是,有新加坡前总统王鼎昌、泰国副总理乍都隆等,特别是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夫人4次来采芝斋购物,给苏州“采芝斋”带来了无比的荣誉和信心。为不断更新品种,“采芝斋”通过努力挖掘传统工艺,走访老一辈行家,搜集濒临失传的传统产品资料,逐渐恢复了一些传统的特色品种,如乌梅饼、水晶山楂糕、清水白糖杨梅、清水九制陈皮、贝母贡糖等等。同时,在新产品的开发中,又采用了生物工程技术,使产品更加符合当今们崇尚营养、美容、食疗、健身、旅游和休闲的需求,产品品种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而且已形成了礼品系列,成为馈赠亲友的理想佳品。
1956年“采芝斋”实行公私合营。1966年,“采芝斋”改名“红旗”,直至1979年4月才恢复老字号,同时恢复前店后坊式经营,采芝斋糖果重新打入京、津、沪、宁等地市场。1983至1985年,“采芝斋”营业大楼、生产工场先后进行扩建翻建,并更名“采芝斋苏式糖果厂”。1983年苏式糖果获江苏省商业厅名特食品证书,1984年松仁软糖获江苏省优称号。1985年苏式糖果产量达360余吨,比1950年增长近8倍,销售额达455.9万元,为1965年的6倍。1998年销量创历史之最,年销售糖果1500吨,糕点2.92万吨。2000年到2003年,企业逐步转制成为股份制企业,经营层持股55%,普通员工持股45%。
从金荫芝在苏州观前街设店起家至今,“采芝斋”已有130多年历史。这个座落在江南水乡的百年老字号在延续自身特色的同时在新世纪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
|